睡眠是生活周期的重要組成部份,人類通常要睡足8小時才夠。研究指出,睡眠不足會使人血糖紊亂,若因此貪食可能對人體基因產生影響,進而演變為慢性病;另一方面,睡眠也與精神情緒方面息息相關,睡不好易陷入憂鬱。
英媒BBC的紀錄片《相信我,我是醫生》曾以實驗證明,發現每晚少睡一小時,可以對人體的大約500個基因產生影響,這些改變嚴重的話可能得癌症或糖尿病。
BBC另與牛津大學合作,對睡眠與情緒的關聯進行研究。團隊召集4名志願者,讓他們前三晚睡足8小時,後三晚只睡4小時,並用儀器監測,還要他們回答有關精神與情緒的評量表。
研究發現,連續三天的睡眠不足,志願者的情緒出現變化,焦慮、抑鬱與壓力等指標呈現上揚,也開始有疑神疑鬼的傾向,甚至積極情緒下降、消極想法上升,雖然本人可能沒感覺。
牛津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弗裏曼分析,認為睡眠不足會干擾大腦,因為其使人產生不斷的消極思維。也就是說,睡眠品質不好,負面想法就會增多。
總而言之,改善睡眠品質,才能進一步改善人的整體健康和幸福感,深愈力不只讓我們睡得好,更有專家研究指出能預防多種症狀的產生。
文章轉載-中時電子報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