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吃、喝、拉」是維持生命的基礎,在享受美食及維護健康的前提下,如果能夠每天輕鬆順暢的排便是大多數人人生中的一大樂事。排便是人類身體正常的生理活動之一,當食物消化、吸收至殘渣排泄約需24至48小時。若排便時間超過48小時,或是排便困難,即可稱得上是便秘。
便秘不是一個病,而是多種疾病的一個症狀。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含義,其包括:
(1)大便量太少、太硬、排出困難;
(2)排便困難合併一些特殊症候群,如:長期用力排便、直腸脹感、排便不完全感或需手法幫助排便;
(3)7天內排大便次數少於2-3次。
便秘的原因很多,醫學上把便秘分為與一般生活行為有關的慢性習性變成習慣的「習慣性便秘」和某種疾病引起的「器質性便秘」兩種。
習慣性便秘
大部分的便秘家族屬於此類型,其發生原因大都與生活環境和個人行為有關。例如:
1. 纖維食物攝取不足:足夠的纖維可使糞便成條狀,減少腸內壓,增加大腸蠕動。由於飲食的精緻化或是吃得少或是牙齒功能差,使得纖維食物不足,糞便量減少。
2. 水分攝取不足:足夠的水分可使糞便柔軟有彈性,減低糞便的硬度以利排便。人體必須從腸道吸收適量的水分,供給新陳代謝所需,一旦水喝的少,自然腸道內殘留的水分就少,糞便也就變得乾燥堅硬。
3. 脂肪攝取不足:適量的脂肪可使糞便表面光滑,以利糞便在腸道的輸送及排出。如長期喝低脂牛奶或肉類油脂攝取不足,易造成便秘。
4. 排便動力缺乏:如老年人、多次妊娠女性、過胖者,因腹肌衰弱而引起。
5. 情緒因素:緊張、壓力或憂愁、思慮過度的人,將影響傳導排便的神經,並且使胃腸功能低下,造成便秘。
6. 疲勞:經常勞累的人,腸蠕動機能不足,易引發便秘。
7. 藥物作用:服用抗組織胺及去除充血劑,易使大便乾燥,而某些會促使腸蠕動減緩的藥物,如鎮定劑、止痛劑、安非他命、減肥藥、抗憂鬱藥、含可待因的咳嗽藥、鈣片、鐵劑,也易引發便秘。
8. 運動不足:長期久坐,活動量小或長期臥病的人,因腸蠕動不足,容易便秘。
9. 習慣不良:沒有定時排便習慣,或是經常憋便的人,容易導致排便反射作用失調。
深愈力經衛福部認證,可有效緩解慢性便秘。 |